留園的。。。[ 本帖最后由 feizi520 于 2011-5-14 19:42 編輯 ]
古建園林效果圖欣賞
園林古建筑施工技術方案
圖紙簡介: 一個古建筑園林的方案,有全套總圖及效果圖。主要體現中國傳統(tǒng)園林的風格。 投稿網友: tangjianfeng1019 上傳時間: 2013-03-06
本書對全國各地古典園林的建造年代、歷史變遷、形態(tài)及結構特點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地調查,《中國古建園林大全(北方卷)》圖文并茂,容知識性、技術性、實用性、觀賞性于一體,并專門邀請我國知名園林專家對所述古典園林逐一進行點評,可謂知識面廣、權威性強,可供廣大園林工作者學習、借鑒及應用。
本帖最后由 勞武 于 2015-10-2 00:12 編輯 本書對全國各地古典園林的建造年代、歷史變遷、形態(tài)及結構特點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地調查,本書圖文并茂,容知識性、技術性、實用性、觀賞性于一體,并專門邀請我國知名園林專家對所述古典園林逐一進行點評,可謂知識面廣、權威性強,可供廣大園林工作者學習、借鑒及應用。
欣賞
自 序。 不佞少以繪名, 性好搜奇,最喜關仝、荊浩筆意,每宗之。遊燕及楚,中歲歸吳(江蘇),擇居潤州。環(huán)潤皆佳山水,潤之好事者,取石巧者置竹木間為假山;予偶觀之,為發(fā)一笑?;騿柸眨骸负涡Γ俊褂柙唬骸甘浪動姓嫠褂屑?,胡不假真山形,而假迎勾芒者之拳磊乎?」或曰「君能之乎?」遂偶為成「壁」,靚觀者俱稱:「儼然佳山也」;遂播聞於遠近。適晉陵方伯吳又予公開而招之。公得基於城東,乃元朝溫相故園,僅十五畝。公示予曰:「斯十畝為宅,餘五畝,可效司馬溫公『獨樂』製?!褂栌^其基形最高,而窮其源最深,喬木參天,虯枝拂地。予曰:「此製不第宜掇石而高,且宜搜土而下,合喬木參差山腰,蟠根嵌石,宛若畫意;依水而上,構亭臺錯落池面,篆壑飛廊,想出意外。」落成,公喜曰:「從進而出,計步僅四里,自得謂江南之勝,惟吾獨收矣?!箘e有小築,片山斗室,予胸中所蘊奇,亦覺發(fā)抒略盡,益復自喜。時汪士衡中翰,言於鑾江西築,似為合志,興又予公所構,并騁南北江焉。暇草式所製,名《園牧》爾。姑孰曹元甫先生遊於茲,主人皆予盤桓信宿。先生稱贊不已,以為荊關之繪也,何能成于筆底?予遂出其式視先生。先生曰:「斯千古為文件者,何以云『牧』
我們小區(qū)開發(fā)的是中式風格的園林,最近又在古建上增加了很多對聯(lián),對聯(lián)內容和書法都很有功底,對這方面感興趣的朋友請進來參觀,多提寶貴意見./秦兵馬俑二號坑遺址大廳/
在網上找到的好東東!!1
匯總一起到這里來,以便大家查找!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1、噴泉跌水詳圖CAD http://www.infoclarites.com/r_dd_55122817_6.htm2、汀步方案施工圖CAD http://www.infoclarites.com/r_dd_55122587_6.htm3、28個園橋方案與施工圖CAD http://www.infoclarites.com/r_dd_55122520_6.htm4、駁岸詳細做法 http://www.infoclarites.com/r_dd_55122274_6.htm
直接上圖<
當國際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學科為國人逐漸熟悉后,景觀建筑學、景觀規(guī)劃設計、景觀設計、景觀學等專業(yè)術語異軍突起,并產生了“園林”和“景觀”名稱上的爭論。其結果不僅是業(yè)內人士之間的隔閡,而且在回答“園林和景觀有什么區(qū)別?”時,大部分業(yè)內人士都會陷入“說不清,理還亂”之中。專業(yè)人士尚且如此,社會大眾對此的認知自然更是混亂。 贊同“園林”和“景觀”兩方之間發(fā)生名稱之爭后,筆者聽到過三條解決途徑。
有小伙伴問我一些問題,由于進入園林給排水行業(yè),經驗不足,不敢隨便回答,還是想請教下大神!1、噴泉是怎么選用水泵的?型號和流量?2、室外消火栓與室外水泵接合器有什么區(qū)別?園林給水一般采用樹狀網,市政壓力為0.2Mpa ,室外消火栓設置在樹狀網的盡頭,經過管路損失后,水壓已經滿足不了消火栓的壓力,是不是需要在消火栓處設置水泵?
園中有園,景分四季 進入庭園,方知此園乃園中園。全園分小園、西園、主園、后園四個層次。小園雖小,但極為精細,設計了一年四季景色。往左為一海棠門,進入小園,半廊迎門,沿廊置揚州八怪墨跡石刻,更見其文化韻味。經鵝卵石徑,進凝翠軒。此軒單獨院落,似乎四周景色全由此凝聚而成,此即全園最幽靜之處。 出凝翠軒就進入了四季景色。四季景色由四道磚砌藝術門分隔。首先進入的是春景,春景由翠竹、石筍、春蘭、春梅組成,形成春意盎然之態(tài);過藝術門,進入夏景,夏景由高大喬木、地被采用夏鵑組成,形成夏日濃陰之勢;秋景由石榴、秋桂、金葉女貞、紅楓,地面的黃石片、黃石假山、黃石磴
對于中國文人來說,人文世界需要天地自然世界的點撥。中國文人向來追求以明澈的心境,品味自然四時更迭,終致物我兩忘,得閑適臻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