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十層建筑,地下一層車庫;一層,二層商店,餐飲;三層 以上,辦公用。情況說明:甲方要求全做玻璃幕墻,所以3層以上都無法開窗,即無法自然通風問題:1.什么情況下要排風? 2.像我現在的情況,三層以上的建筑是否要做排風?排風量該怎么計算?回答時候最好要有出處,比如出自那個GB,本人愚昧,找不到誒~~
高層建筑的軸線怎樣控制,看見測量人員是從下一層引點上來進行控制,而不是從最底層引點進行控制,為什么不從最下面引點,從最下面引點上來不是更準確嗎
在大部分人的意識里,越高層的建筑,地震力就越大。所以很多人認為越高的樓層,在地震災害時就越不安全。然而,高層設計也是經過抗震嚴格設計的,本質上與低層房屋的抗震設防要求是一致的。
大家有沒有看2005年考題的關于高層題的第2道大題,就是大底盤單塔樓高層建筑,主樓為框架-核心筒,裙房為框架其中第四小題:裙房為商業(yè)建筑,主樓為普通住宅,問裙房框架柱的縱向配筋根據抗震設防標準:裙房為乙類建筑,主樓為丙類建筑,那么確定裙房框架柱的抗震等級應該為幾級呢個人覺得應該為2級不知大家有何看法
請教一個問題:假設一幢十八層的建筑,一到十八層的房間的面積、功能、維護結構都相同的情況下,每層的采暖負荷會有什么樣的變化呢?是逐層遞增還是逐層遞減呢?大概系數是多少呢?我在設計手冊上看到的高度修正系數好像都是針對單個房間的高度而變化的。請各位大蝦指點啊。謝謝!
高層建筑結構是如何抗風的?<
目前現在高層小區(qū)由于住戶多,在安裝電表的時候,一般都是采取分層戶表集中安裝在戶表集中箱內,目前豎向供電主要有1電纜、2封閉母線槽、3預分支電纜、4絕緣穿刺線夾。現在小弟由于經驗不足,所以想請問大家。以上4種代電方式,哪一個最貴(最不經濟,成本最大),哪一個最便宜(最經濟,成本?。?,哪一個施工方便。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高層建筑越來越多走入我們的生活?,F代高層建筑的設計主要有六個特點。1 參數化設計,是以數字技術為依托,在軟件生成和數控技術輔助下完成高層建筑的“非標準建造”2 結構性表皮,利用表皮來支撐整棟建筑,實現內部空間的全息開敞,與此同時形成獨特韻律的表皮機理。:hug:
好東東
高層建筑push-over分析
我在學習圖紙的時候注意到,高層住宅的水泵不知道放在哪兒了。比如供暖管道要將熱水供到11層樓,我不明白的是在圖紙上沒有看到水泵。再比如生活給水管要供到11層樓也應該需要水泵,市政給水管應該只能將水壓到4層樓的高度,那么水泵在哪兒呢,請前輩們指點。:handshake[ 本帖最后由 yiren246 于 2011-1-13 20:24 編輯 ]
如題;7度區(qū)(0.1g)28層剪力墻結構,附帶三層裙房,沒有設縫,三層裙房走廊外挑3500,這種情況,需要根據《高規(guī)》4.3.2.3條計算豎向地震作用嗎?
對初學者應該很有幫助。
論文簡介:目的高層結構在進行時程分析時,不同地震輸入計算結果差異很大,因此有必要對地震波輸入進行研究,提高計算結果的準確性. 投稿網友:danian1630q 上傳時間: 2013-07-14
高層建筑非線性地震反應的智能控制
用ANSYS分析某高層建筑的非線性地震反應
論文簡介:《平頂山工學院學報》2008年 第5期 | 李風河 北京東方華太建筑設計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北京100073以北京萬亨大廈為例,介 投稿網友:wit_huiyao 上傳時間: 2013-06-12
圖紙簡介: 本設計包括室外消火栓系統(tǒng)、室內消火栓系統(tǒng)、自動噴水滅火系統(tǒng)、建筑滅火器配置系統(tǒng)和 投稿網友: yanshuliang1 上傳時間: 2013-08-08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物質文明的極大提高及建筑設計施工技術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時,也因土地資源日漸減少與人口增長之間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層及超高層建(構)筑物越來越多。為了保證建構筑物的正常使用壽命和建(構)筑物的安全性,并為以后的勘察設計施工提供可靠的資料及相應的沉降參數,建(構)筑物沉降觀測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顯。 現行規(guī)范也規(guī)定,高層建筑物、高聳構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連續(xù)生產設施基礎、動力設備基礎、滑坡監(jiān)測等均要進行沉降觀測。 特別在高層建筑物施工過程中應用沉降觀測加強過程監(jiān)控,指導合理的施工工序,預防在施工過程中出現不均勻沉降,及時反饋信息為勘察設計施工部門提供詳盡的一手資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體結構的破壞或產生影響結構使用功能的裂縫,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根據本人在高層建筑施工過程中沉降觀測的應用,在此對高層建筑施工過程中沉降觀測工作淺談管窺之見。一、 沉降觀測的基本要求1、 儀器設備、人員素質的要求 根據沉降觀測精度要求高的特點,為能精確地反映出建構筑物在不斷加荷作下的沉降情況,一般規(guī)定測量的誤差應小于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