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墻抗震計算中,M<=ftmW/yRE,其中截面抵抗矩改如何計算,W=1/6bh2,我是取單位長度為1m的墻體作為計算對象,墻厚為0.2m所以我認為墻截面b=1m,h=0.2m,M<=240*1/150/0.75=2.13KNM,但是這樣算下來很小。如果出問題估計就是出在這里了。
之前我以為是抗規(guī)規(guī)定的,6度時乙丙丁類不計算地震作用。 但是看了條文說明上是這么說的 “其抗震設計可僅進行抗震措施設計”顯然這也是進行抗震設計的。 只聽說抗規(guī)之前有非抗震區(qū),后來取消了,那為什么現(xiàn)在還有非抗震設計? 如高規(guī)7.2.27,規(guī)定了連梁抗震設計和非抗震設計時伸入墻肢的長度。連梁這種構件應該是都要進行抗震設計的吧。 所以到底什么情況下才進行非抗震設計?哪個規(guī)范,哪一條規(guī)定的? 求前輩們解答
我現(xiàn)在作的一個工程在四川南充,屬非抗震設防地區(qū)。建筑為住宅,30層,下面3層商業(yè),在3層要進行轉換。請教各位,在結構計算時應該考慮地震作用嗎?如不考慮,墻柱軸壓比如何控制?轉換層梁柱是不是應該按二級抗震?轉換層上一層墻肢軸壓比有要求嗎?剪力墻有加強區(qū)嗎?作慣了地震區(qū),非地震區(qū)結構設計還真讓人困惑。
網(wǎng)上數(shù)據(jù)庫期刊中下載的資料,還有一篇是筑龍網(wǎng)花錢下載的。這方面網(wǎng)易資料比較缺這是《淺談建筑非結構構件的抗震設計》
RT,在非抗震地區(qū)的建筑,是否就不存在抗震等級之說了呢?那么剪力墻,是否就沒有邊緣構件了呢?只需按照混規(guī)第10.5.8條設端部的豎向受力鋼筋就可以了嗎?框架梁、柱也就不用端部加密之類的了吧?請搞過非抗震的哥們解釋下
拿到一個非抗震地區(qū)的工程,看看規(guī)范,都是抗震建筑的規(guī)定,突然不會做非抗震的設計了,比如說柱的軸壓比只有一至四級的,那非抗震地區(qū)呢,剪力墻的只有一至三級的,那四級和非抗震的呢怎么取還有乙類建筑:當本地區(qū)的抗震設防烈度為6~8度時,應符合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進行設計,那非抗震呢,就提高到6度嗎……大大的疑問,各位高手誰能
我這邊小院算樓梯都用pkpm下的LT模塊計算的,但在LT模塊下樓梯好像是不抗震設計的 不怎么怎么才能實現(xiàn)樓梯本身的抗震設計。還麻煩大俠指點,謝謝
本帖最后由 huangzheng1992 于 2015-8-20 14:53 編輯 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理論(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PBSD) 是九十年代初期由美國科學家和工程師提出的,它是指對結構進行抗震計算分析和采取構造措施,使結構在未來不同的抗震設防等級地震作用下達到預期的抗震性能目標?;谛阅芸拐鹪O計的目的是在建筑物的整個壽命期內,在“一定的條件”下,花在抗震上的費用最少,即追求建筑物在服役期內的“最佳經(jīng)濟效益”。這里的“費用”是指增加抗震能力的投資和因地震破壞造成的損失,包括人員傷亡、經(jīng)營中斷、重復修建等 ; “一定的條件”是指所謂的性能目標 (Performance objectives)
現(xiàn)有一學校,四層框架,位于非地震區(qū),請問是否考慮地震作用及措施?本人理解如下:1、按《關于學校、醫(y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確定原則的通知》,該工程按6度考慮地震作用。2、按《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第3.1.2條,6度對乙丙丁類,不進行地震作用計算。結論:該工程可不進行地震作用計算,但需按6度考慮抗震措施。
有兩個疑問想請教大家:1.非抗震設計的剪力墻端部暗柱可以按照抗震設計時的構造邊緣構件取用嗎?有什么依據(jù)?2.這個題目中的有效高度是怎么求出來的?有何依據(jù)?
高規(guī)的很多規(guī)定都是針對抗震而言,非抗震的內容較零散,而且有些規(guī)定似乎互相沖突。這次做一個非抗震的高層轉換,把某些相關的條文做了摘錄,內容不是很齊,希望大家一起來補齊:1、短肢剪力墻截面厚度不應小于200mm(高規(guī)7.1.2-7條)2、應控制剪力墻平面外彎矩,當剪力墻肢與其平面外方向的樓面梁連接時,應至少采取以下措施中的一個措施,減小梁端部彎矩對墻的不利影響。1)沿梁軸向設置與梁相連的剪力墻,抵抗該墻肢平面外彎矩。2)當不能設置與梁軸線方向相連的剪力墻時,宜在墻與梁相交處設置扶壁柱,扶壁柱宜按計算確定截面及配筋。3)當不能設置扶壁柱時,應在墻與梁相交處設置暗柱,并宜按計算確定配筋。4)必要時,剪力墻內可設置型鋼 (高規(guī)7.1.7條)3、剪力墻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20,帶筒體和短肢剪力墻的混凝土等級不應低于C25。(高規(guī)7.2.1)4、非抗震設計的剪力墻,其截面厚度不應小于層高或剪力墻無支長度的1/25,且不應小于160mm。(高規(guī)7.2.2-3)5、筒體結構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
現(xiàn)在手頭上有一非抗震區(qū)的,60米高的丙類建筑,剪力墻結構,請問我設計的時候該注意點什么問題,以前做的都是有抗震等級的,就這個沒有,現(xiàn)在沒有什么頭緒呀,請高手賜教。走過路過的兄弟幫俺頂一下,謝謝
最近在看抗震,由于是初學者,不是很清楚結構的非彈性地震反應分析(即保證大震不倒)是具體怎么操作的???查了一下抗震規(guī)范,說是超過12層的要用彈塑性時程分析法或靜力彈塑性分析法,但是規(guī)范上有沒有具體介紹這些方法的操作。我想問一下,現(xiàn)在設計院是怎么做來進行結構的非彈性地震反應分析(即保證大震不倒)的呢?是用時程分析法嗎?如果是的話,麻煩介紹一下大概步驟,謝謝!
《高層抗風抗震設計》課件,大家看一看
——學習《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2001有關條文的體會 3.4.3條 平面或豎向不規(guī)則的建筑結構,其計算模型有特別要求,計算工作量大,計算難度提高;而且,雖然計算手段增多了,但并不能保證其計算結果“準確”,造成結構安全度難以控制。因此,設計中(特別是建筑設計)應盡量避免采用不規(guī)則的設計方案,尤其不應采用嚴重不規(guī)則的設計方案,除非該方案的使用功能特殊需要或建筑效果是唯一最好的。 3.4.5條 設置防震縫是解決體型復雜、平面立面特別不規(guī)則的建筑結構由于變形復雜而避免碰撞的一種好方法。但對于高層,尤其是超高層建筑宜選用合理的建筑結構方案而不設防震縫,同時采用合適的計算方法和有效的措施,以消除不設防震縫帶來的不利影響;此外,要注意由于設置了防震縫而形成結構高寬比超限問題。防震縫同時又能兼作溫度縫,對于超長建筑則是比較理想的選擇。 3.5.3條 “結構在兩個主軸方向的動力特性宜相近”,體現(xiàn)在具體設計中,一是注意建筑平面的長寬比不宜過大,二是對于矩形平面,在剪力墻的布置、柱截面bh的擺向以及樓層結構布置中,應采取增強結構橫向(短方向)剛度
1. 砌體結構(不包括加筋砌體結構)是否只有抗震設防烈度 而沒有抗震等級的劃分?2.如果沒有 那砌體結構中的梁和構造柱是否沒有加密區(qū)的要求?3.在用pk計算砌體中的連梁時抗震等級應該設置為幾級?謝謝
A 房屋震害 首先必須要區(qū)分震級和烈度的關系,震級為根本,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震級表示地震釋放能量的大小,差一個震級能量釋放差32倍;烈度為表象,表示地震的破壞程度,不同的地方破壞程度不一樣,烈度分為十二度。 按目前的規(guī)范,民用建筑按三水準設計,即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小震為50年有63.2%的超越概率;中震也就是設防烈度,為50年有10%的超越概率;大震為50年有2~3%的超越概率。汶川、成都基本烈度均為七度,一般民用建筑按七度設防,小震相當于5.45度,中震即7度,大震相當于8度強(按8.5算)。 汶川:根據(jù)《建筑抗震疑難釋疑》中提供的公式震中烈度=0.24+1.29x震級,可以用烈度換算出震中汶川映秀鎮(zhèn)可以承受的震級,小震為4.0級,中震為5.2級,大震為6.4級。此次為7.8級地震,遠遠超過了6.4級,也就是說按規(guī)范進行抗震設計的房屋全部倒塌,更不用說沒有做抗震設計的。
上傳有關抗震設計資料與大家分享,此次四川8.0級地震所受到的人員和經(jīng)濟損失應引起廣大設計人員的重視。
這是我們學習時的老師的講義
橋梁抗震設計指南(LRFD)